全球提琴投資收藏分析報告

古董小提琴投資潛力優於大盤行情

編輯Chin ,ViolinWatch

鑒於台灣的投資愛好者經常到公司聊及提琴的投資生態和困惑~~我在這將去年在上海接受 新華社"投資收藏" 頻道所聊的內容歸納集結分享給大家參考~~~

撇除那些知名的高單價高回報的名琴不說,儘管其整體的年均回報介於5~8%之間,但長期以來穩健的價格表現促使越來越多的個人和企業機構投資方將其作為分散風險及節稅的投資工具。

由於古董提琴高昂的價格,出現了“共同出資再租給演奏家”的投資方式,藝術品提琴基金也應運而生。更為重要的是,收藏小提琴不僅意味著購買了一張通向高雅音樂殿堂的入場券,同時還有機會給數以千萬計的聽眾帶來聽覺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悅對許多藏家而言足以彌補較低的投資回報。

作為西方文化及藝術重要載體的提琴,同樣也是頗受矚目的藝術投資品。

被譽為“樂器之後”的小提琴依靠優美的音色和豐富的情感表現廣受演奏家和聽眾的歡迎。它不僅是最為理想的獨奏樂器之一,同時在交響樂等多種合奏音樂形式中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與其在音樂界舉足輕重的地位相比,包括小提琴在內的提琴家族在投資界已漸漸形成一個新興的投資範疇,其對像從原先僅為圈內演奏家、音樂發燒友和極少數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的愛樂者至近幾年擴展至企業、基金會和專業的藝術品收藏家。

儘管提琴投資是個從市場規模、參與人數到流動性都遠不如畫作的大眾市場,但不管是近幾年雷曼兄弟所引發的金融海嘯,上世紀20年代的股市大崩盤、二次世界大戰,還是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提琴投資的價格依然堅挺地維持著上揚的趨勢​​。經過此輪金融危機的洗禮,提琴數百年穩定而安全的投資潛力漸漸引起更多人的注意—作為西方文化及藝術重要載體的提琴,不僅能夠提升品味、陶冶情操,同樣也能夠帶來為數豐厚且穩定的回報。也許不久的將來,提琴作為投資品的名聲會如同其悠揚的琴聲一樣,讓投資者為之傾倒。

       高雅的穩健投資

儘管有關小提琴的起源有著不同的傳說,但幾乎無人會質疑意大利的克雷莫納(Cremona)作為小提琴故鄉的歷史地位,而1650-1750年則是公認的提琴製作的黃金時代。事實上,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提琴,尤其是小提琴的投資價值開始顯顯露。出生於1644年的製琴大師斯特拉地瓦里(Antonio Stradivari)所製作的提琴由於音質出眾而廣受歡迎,皇室成員爭相購買。此後,隨著提琴的製作中心從意大利向法國轉移,音樂也從宮廷走向民間,提琴的投資價值隨其藝術價值一起在歐洲各國的提琴演奏家和古典音樂愛好者中散播開來。

進入現代以後,古典音樂在世界各國的普及幫助提琴走向國際化,為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愛,讓人陶醉的不僅是提琴如傾如訴的優美旋律,還有其穩健的價格表現。美國經濟學家凱瑟琳·格雷迪(Kathryn Graddy)通過追踪1850年-2006年4月間提琴的拍賣成交價格發現,其年均漲幅為3.3%,優於同期美國國債2.2%的年均回報,但遜於標普500的6.5%。另一方面,格雷迪還觀察了1980年至今產自意大利和法國的2000多把小提琴的價格走勢,結果顯示,儘管投資提琴的年均回報率為4%,不及梅摩藝術品指數、標普500,但其走勢卻相對平穩(圖1)。

  當然,與真正懂得藝術欣賞的收藏家一樣,對衷情於古典音樂的投資人來說,金錢上的回報或許並不是最主要的。收藏提琴不僅意味著購買了一張通向高雅音樂殿堂的入場券,同時還有機會給數以千萬計的聽眾帶去聽覺的享受,這份精神上的愉悅對許多藏家而言足以彌補相對較低的投資回報。即便單純以數字衡量,藏家也並沒有做虧本生意,在提琴歷史的300多年裡,其價格一路看漲,幾乎鮮有貶值的時候。製作於近代的提琴如此,17世紀的古董名琴更是不在話下。

 

     “歷久彌珍”的名師名琴

  金融危機以前,藝術品市場經歷了一輪瘋狂的上漲,尤其是當代藝術品的漲幅令人嘆為觀止。然而當繁華落幕,機構投資者也開始出售手中的藝術品套現,大量古典畫作開始顯現其“老而彌堅”的投資屬性。提琴投資市場也遵循著同樣的法則。儘管對大多數普通藏家和投資人而言,近代以及上世紀60年代以後的現代提琴既具有較高的演奏價值,同時價格也相對較低,並且升值潛力同樣相當可觀,但對於如同紅酒一般愈久彌香的提琴來說,年代越久遠的小提琴,琴聲越為出色。因此,17、18世紀在克雷莫納手工製作的提琴通常被視為提琴投資市場的“大藍籌股”。

 

  一般來說,提琴的價值由"製作年代"、"保存情況"以及其"背後的歷史"等因素來決定。綜合來看,出自斯特拉地瓦里(1644-1737年)和瓜內裡(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ù”,1698-1744年)之手的提琴是市場上無可爭議的頭牌,從18世紀末開始就保持著高價位。上世紀20年代,兩位大師所製作的提琴售價就已達到2.5-5萬美元,並在60年代末首次突破10萬美元大關。此後,隨著古典音樂在西方的盛行以及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普遍引入西洋音樂,提琴的售價也隨之看漲。1971年,一把名為“布朗特夫人”(Lady Blunt)的斯特拉地瓦里提琴在拍賣行以20萬美元成交而令人詐舌的是今年六月在英國Tarisio拍賣會此把琴已近1600萬美元拍賣成交,創上有史以來的歷史天價!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提琴價格突破百萬美元關口後,依據不同的歷史背景和保存狀態,如今斯特拉地瓦里和瓜內裡所製作的代表提琴售價多半高居250-800萬美元之間。從上世紀80年代初至今,兩位大師製作的提琴價格平均上揚超過10倍,遠優於同時代其他琴師的作品以及意大利現代提琴和法國提琴的價格表現(圖2)。

  細分來看,斯特拉地瓦里製作的提琴中1700年以後的最為珍貴,尤以1715年的作品為甚,不管是在拍賣行還是民間交易中都屢創新高。2007年,一把1715年製作的斯特拉地瓦里小提琴以900萬美元的價格被一位俄羅斯買家買走,而在2008年中,同樣一把製作於1715年、名為Barrow的斯特拉地瓦里小提琴的售價達到了令人咋舌的950萬美元。而瓜內裡製作的提琴則以其去世前五年間的作品最受世人追捧。 

  和大多數投資品類似,斯特拉地瓦里和瓜內裡提琴之所以長期以來穩坐提琴投資市場中的“頭把交椅”,與它們有限的存世量不無關係。相對多產的斯特拉地瓦里畢生也僅製作了1116把提琴,留傳至今的大、中、小提琴總數不超過650把,而瓜內裡更是只有135把小提琴和1把大提琴得以留存於世。扣除在私人和機構藏家手中永遠收藏的提琴,在市場上流通的數量更是稀少,與日益旺盛的需求形成鮮明的對比。另一方面,不管是斯特拉地瓦里和瓜內裡的提琴製作手藝,還是300多年前歐洲大陸潮濕涼爽的氣候條件下所培育出的生長周期較長的木材,均無法複製—複製兩位大師提琴音色的嘗試從未間斷過,但迄今也無人能成功。或許正是300多年的歷史賦予了大師名琴的獨特性與稀缺性,不僅音色水平難以逾越,投資回報亦足以“笑傲”整個提琴市場。

  “演奏中”的價值提升

  古董提琴區別於一般藝術品的最大特點在於其實用性。不管是畢加索的《拿煙斗的男孩》還是拍出2.3億元天價的元青花罐“鬼谷下山”,其最大的實用價值不過是擺放在室內供人欣賞。哪怕是仍具使用價值的古董家具,日常使用造成的損耗也會影響其未來的成交行情。因此更多時候,價值不菲的藝術品都被“束之高閣”,躺在保險箱裡等待升值的那一天,偶爾供其主人把玩片刻。

  古董提琴的情況則截然相反,它們的最佳歸宿在演奏家手中。線條優美的古董提琴不僅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供人觀賞,它最重要的價值在於事隔數百年後仍能一如既往地發出優美的聲音,並且經由現代演奏大師之手在演奏時帶來的細微振動能讓提琴的主體木材更容易引起共鳴,從而使其原始的最佳音質得以保存下來,甚至在演奏中進一步昇華。過去200多年裡的所有演奏大師,包括帕格尼尼、海菲茲和梅紐因在內都曾經使用過斯特拉地瓦里和瓜內裡提琴。這些古董提琴與演奏家之間的關係有點類似於中國古玉文化中的“玉養人,人養玉”—大師級的名琴往往能幫助演奏家的職業生涯更上一個台階,因此始終處於需求旺盛的狀態之中;而反過來,成就演奏大師生涯的古董名琴不僅得以維持其曼妙音質,同樣也因打上了更多的名人烙印而抬升了身價。

  古董提琴的實用價值還帶來了另外一個附屬的特性,就是其價格通常不會像藝術品市場一樣,容易受潮流左右,今天當代藝術品紅極一時,明天又很快變為“明日黃花” 。提琴的基本形狀與各個配件組成在300多年前就已經定型,只要音色不變,藏家就永遠不會拋棄古董提琴。

  機構入場,推波助瀾

  儘管提琴的投資價值隨其藝術價值一起受到越來越多藏家和投資人的熱捧,入場交易的買家絕對人數直線上升,但與其他藝術品相比,投資提琴依然是一個主要屬於演奏家、音樂發燒友、少數具備專業知識的投資人玩的小眾遊戲。再加上提琴的轉手買賣主要通過私人交易而非拍賣行,因此可供追踪的數據十分有限。流動性的欠缺以及成交價格的不透明都妨礙了提琴投資市場的做大。就如同提琴本身的價格始終堅持不慌不忙地上漲一樣,提琴投資市場的成長也遵循著不緊不慢的腳步,但無疑,其市場規模日漸擴大。在這其中,機構投資者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上世紀80年代以後,憑藉不凡的藝術表現力和穩定的價格表現,古董提琴不僅在演奏家和音樂發燒友之中備受推崇,同時也擄掠到了越來越多機構的歡心。這些機構中既包括了博物館、基金會等以收藏為目的的買家,也不乏財團、銀行甚至養老金等純粹的投資機構,將提琴作為分散其投資組合風險的重要配置。巴黎樂器博物館就收藏了14把斯特拉地瓦里名琴,而奧地利國民銀行更是擁有出自眾多名家之手的36把提琴。對於購買提琴的各種機構而言,除了升值的考慮之外,更看重這些古董名琴的每一次亮相演出對機構品牌形象的無形提升,算是坐享古董提琴回報之外的一點“附加值” 。

  不管購買的目的為何,大量機構買家的入場對原本就數量十分有限的古董提琴市場而言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與個人藏家相比,機構更加傾向於將收入囊中的提琴永久收藏,鎖在玻璃罩裡供人欣賞。在世界公認的九把最為出色的瓜內裡提琴中,有4把現藏於博物館等機構,短期內失去了在市場上流通的機會。隨著機構和博物館手中的提琴數量逐年遞增,一旦有古董提琴上市流通,白熱化的競爭往往會讓其價格水漲船高。上世紀70年代,大師製作的古董名琴價格年均漲幅在5-10%左右,如今,年均漲幅已經上浮至10-15%。

  共同出資,分享收益

  專業機構的推波助瀾之下,古董提琴的價格已經遠遠超出了演奏家所能負擔的範圍,而高昂的價格也足以把許多一般的個人藏家和投資者拒之門外。在這種情況下,身為業餘小提琴演奏家的英國人奈吉爾·布朗(Nigel Brown)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實踐“集資購買”的方法,降低了投資人的進入門檻。

  布朗將古董提琴的“股權”分成若干份,出售給不同的投資者,然後把眾人集資購買的提琴出借給演奏家使用。演奏家可以選擇是否出資成為共同擁有者,但一般情況下,每年相當於提琴總價值0.2%的保險和管理費用則由演奏家來承擔;並且演奏家可以按事先商定好的價格,每年購入一定份額的提琴“股權”,逐步成為提琴真正的擁有者。出生於英國的小提琴怪傑奈吉爾·肯尼迪(Nigel Kennedy)就是依靠這一方法收穫了自己的斯特拉地瓦里提琴。而對出資人而言,他們以較小的本金投入分享了日後出售提琴的收益,即使最壞的情況發生,提琴被盜或火災等事故,保險金也足以保證他們不會遭受任何損失。金錢收益以外,根據慣例,使用該古董提琴的演奏家還會每年為所有共同出資人進行一到兩場的專場演出,讓他們充分享受精神和聽覺上的雙重愉悅。

  共同出資方式在過去20年迅速發展,不僅出現了專門為投資人和演奏家牽線搭橋的機構,同時瞄準古董提琴的基金也已經現身。由芝加哥琴商Bein & Fuchi出資成立的音樂組織斯特拉地瓦里協會(Stradivari Society)就是典型代表,它除了擔當提琴買賣的中介之外,還為有潛力的小提琴演奏家找到一位或組織一眾出資人。小提琴交易商弗洛瑞安·萊昂哈特(Florian Leonhard)在2007年夏打造了一隻古董提琴基金(Fine Violins Fund),募集5000萬美元收購了近50把大師級名琴,然後將其中的30把出借給由基金管理董事會挑選出的30位演奏家。按照他的說法,古董提琴基金的年回報保守估計可以達到8-12%。儘管現在仍無從驗證其回報是否可以實現,但不容否定的一點是,基金乃至專業機構的不斷湧現,不僅惠及投資人、演奏家和提琴本身三方,同時對整個提琴投資市場的日趨成熟與完善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